本文目录一览:
中国通史简编范文澜
范文澜,字芸台,后改字仲澐或仲潭,1893年11月15日出生于浙江绍兴书香门第。5至13岁,他在私塾接受家庭教育,14岁进入县高等小学堂,次年转至上海浦东中学堂,后又转至杭州安定中学堂,1912年毕业。
范文澜的《中国通史简编》作为里程碑,体现了通史撰著传统的复兴,它强调科学性,反对旧史观,尤其是对历史分期的系统分析和对进步与罪恶的明确揭示,体现了古今历史的连续性。
范文澜是在延安写的这部通史,本来是个政治任务,以供干部学习用的,没想到反应强烈。后来几十年里,范文澜的著作总计出版达数百万册,教育了几代人,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年到延安,主编有《中国通史简编》,是最早运用马克思主义系统论述中国历史的通史著作;又撰有《中国近代史》(上编)。建国后,长期从事《中国通史简编》的修订工作。曾当选为中共中央委员。
范文澜学术思想评传内容简介
1、首章描绘了范文澜的成长历程,展现了他独特的个性特质;第二章则关注他的学术交往和理论建构,深入剖析了他的学术思想脉络。在后续章节中,作者详细介绍了他在通史、近代史、史学理论以及经学史等领域所取得的卓越成就,为他的学术贡献提供了详实的历史定位。
2、陈其泰的学术思想评传著作,由北京图书馆出版社精心推出。该书的出版日期定于2000年12月1日,标志着陈其泰先生的研究成果正式与读者见面。本书共分为1页,字数达到了445字,内容丰富且深入,总计350,000字,充分展现了作者的学术造诣。印刷方面,使用了优质的胶版纸,确保了图书的品质。
3、值得一提的是,2000年底,陈教授出版了一部备受瞩目的著作--《范文澜学术思想评传》。这部作品被视为陈教授在范文澜研究领域的扛鼎之作,它不仅系统梳理了范文澜的学术思想,还对其进行了深度的剖析和评价,对于新时期我国范文澜研究的推进起到了关键的奠基作用。
范文澜为什么看不起道教
1、道教不适用于当代社会,道教无法正确管理国家。道教思想主张顺其自然,无为而治,天人合一,不适合用在当代社会和生活。管理社会和国家需要法家的雷霆万钧手段和令行禁止的法律制裁,道教思想无法管理国家。所以,范文澜看不起道教。
2、范本的通史是五六十年代的马克思主义贯穿的精神,叙述得连贯语言精彩,但是由于时代原因稍显陈旧。白寿彝的通史,篇幅浩荡比较详细,但是近代史史论更多。两个通史都是不错的。我不同意楼上的。对于宗教的看法,作者也是受着时代局限的。
3、这个人造的道教,没有自己的教义。它开头是向孔子的儒家找根据,找立足点,但被儒家抵制──《论语》说:“子不语怪力神乱"。不得已,又转过来向老子庄子的道家,找理论支撑(参看范文澜《中国通史》)。道家是在野的学说,自然形不成儒家那样的抵制。
4、①范文澜上述分类中的某些人虽然并不属于知识阶层,但他比较全面地概括了战国时代士的职业分途和社会属性,为我们理解士作为新兴知识阶层的构成和整合提供了一个比较符合历史实际的切入点。 由于士的流品复杂,其称呼的覆盖面非常广泛,因而战国时代的士并不能和知识阶层划等号。
5、在中国文化中,思想的高度却从来没有达到对上帝的追求,也从来没有属于自己的真正的宗教。我们不但没有对上帝的信仰,甚至,我们什么信仰都没有,连信仰的能力都不具备。中国不是有佛教、道教吗?那么,我们来看看佛教与道教的情况。先说道教。
范文澜来当校长的条件是什么?
为了确保中央的这一“条件”得以执行,杨秀峰亲自负责学校领导的选拔,任命罗青、孟夫唐、王振华、张柏园、曾毅等担任秘书长、校务主任、教务长等职务,以分散范文澜的行政工作压力。
年7月10日,中原大学筹委会成立,陈毅担任筹委会主任。8月2日,在中原军区召开的“八一”纪念大会上,刘伯承司令宣布中原大学正式成立。10月,中原大学第一届校领导班子正式组建,范文澜任校长,潘梓年任副校长,孟夫唐任教务长。
字仲沄,浙江绍兴人。生于1893年,1913年考入北大,1917年毕业,1921年到各大院校讲学,之后转向历史研究,1948年任中原大学校长。1950年任中科院副院长。
“七七”事变后,在党的领导下,范文澜创办抗战讲习班,亲自上课,积极从事抗日救亡活动。1938年6月,开封沦陷,随河南大学转移到鸡公山一带。不久,与党取得联系,在遂平创办抗日训练班,又随新四军在信阳一带开辟游击区,又在第五战区抗敌工作委员会做统战工作,长期奔波于桐柏山中。